測光是什麼?為什麼照片總是會過暗過亮?那是因為測光模式錯了!

測光是什麼?為什麼照片總是會過暗過亮?那是因為測光模式錯了!

文 章 最 後 更 新 日 期 : 2022 年 06 月 14 日

攝影初學者都知道曝光三要素很重要,也知道相機 PASM 四大拍攝模式,但由於不懂「 測光 」是什麼,所以常有以下問題:

  1. 1
    為什麼有時候在戶外拍照,人拍起來好暗好黑?
  2. 2
    為什麼在比較暗的室內拍照,相片總是會過亮?
  3. 3
    相機上有一堆奇怪的測光模式,這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?

本文我們將會來介紹 測光 這個主題,帶大家用 5 分鐘的時間學會測光的模式、方法和技巧,讓大家未來都能輕鬆搞定曝光。

[延伸閱讀]:如果你還不太懂 PASM 的話,建議可以先閱讀「一張表看懂 PASM 4 大模式的差異與使用時機」這篇文章,才能更好理解本文。

什麼是測光

大家都知道曝光三角 (光圈、快門、ISO) 是用來決定一張照片曝光值的基本要素;而測光則是一個工具,目的是要告訴相機這個環境應該使用多大光圈、多少快門、多高 ISO。舉例來說,當你來到風光明媚的海邊拍照時 (如下圖),你知道該使用多少光圈、快門、ISO 才能將這張照片正確曝光嗎?

我相信除非你很有經驗也很專業,才可以大概「猜」個幾組數字,但我深信絕大多數人根本完全沒有頭緒。那既然你不知道、我也不知道的情況下,要怎麼精準拍下此照片呢?別擔心,相機知道。相機只要透過測光之後,便可以給你一組光圈、快門和 ISO 值,此時你只要按下快門,一張曝光精準的照片就這樣完成了。

[延伸補充]:相機的測光原理是怎麼運作的呢?這就要提到「中間灰 / 18% 灰」的概念,但這部份內容我們把它放在本文第四段落 [補充資料] 中深入介紹,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再往下滑去了解一下。

 淺談測光表

既然相機知道如何測光、並給出一組曝光值正確的光圈、快門、ISO,那麼相機內應該有個基準可以定義什麼叫做正確的曝光吧?沒錯,這就要談到所謂的測光表。一般而言測光表有下列兩種類型:入射式測光表 & 反射式測光表。今天我們不談論那些專業測光師、攝影師手上的「入射式測光表」,我們主要來介紹相機內建的「反射式測光表」。

相機內的測光表如下圖所示,一般都是一條長軸,兩端有著正負數值,而部分機型則會顯示 +/- 值。那麼測光表該怎麼看呢?

當我們使用 M 模式時,每當半按快門測光的時候,大家可以注意看測光表上的游標位置,若位置顯示在中間值 0 (或數值 ± 0),代表測光結果為正確曝光、當下的光圈、快門、ISO 值能夠拍出精準的亮度;若位置顯示在 + 值,表示測光結果為過度曝光,相片會過亮,數值越高亮度就越亮;而位置在 - 值的話,則表示測光結果為曝光不足,照片會過暗,負數越多亮度越暗。

那是不是表示,只要確認測光表顯示在 0 的位置,每次的曝光都能夠正確呢?當然不是囉,如果是的話,就不會總是拍出過暗或過亮的照片了,對吧?因此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本文最大的重點:相機 3 大測光模式,以及它們的優缺點及使用時機,讓你學會應付各種複雜的光源。


相機 3 大測光模式

P.S. 各家廠商對於測光的命名方式不太一樣,但其實意義上非常的接近,僅有小部分的定義有些不同。

 1. 權衡式 (Canon)、矩陣 (Nikon)、多重 (Sony)

測光原理簡介

Canon 的權衡式測光 / Nikon 的矩陣測光 / Sony 和 Fuji 的多重測光,都是指同一種測光模式,它是所有相機裡最萬用也是預設的測光模式。該模式之所以被廣泛應用,是因為它會針對全畫面進行測光,使整體的曝光較為自然且平均,但同時又能些微增加「對焦點」的測光權重,因此絕大多說場景都能輕鬆應付。

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該曝光模式,我們以下圖來進行說明,請搭配以下文字一起閱讀。

  1. 1
    測光:相機首先會針對所有測光點進行測光 → 假設共 100 個測光點。
  2. 2
    計算:相機將所有的測光點平均去計算整體的曝光值 → 也就是 100 個測光點中,每個點所占的比例都是 1%。
  3. 3
    加權:將對焦點的測光位置進行加權,讓對焦點的測光占比提高 → 假設對焦位置占了所有測光點的 1 格,那這個測光點的占比可能會提高至 2%,剩下的 99 格的占比就下降至 0.99%。

所以即使畫面和光線保持不變:只要對焦的位置越,相機測光後會判斷整體較暗,因此曝光量提高、照片更;而對焦的位置越,相機測光後會判定整體較亮,因此曝光量減少、照片更

[特別強調]:此說明只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該測光模式,詳細數字依各廠商設計、並不完全如此。
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權衡式測光的運作原理,我們以實拍結果來做解說。下圖我們故意利用單邊打光的方式讓畫面右側較亮、左側較暗。當我們利用權衡式測光、並將相機的對焦點瞄準受光均勻的麋鹿身上時,此時測光表顯示為 ±0,代表此光圈、快門、ISO 值能讓畫面曝光正常。

然而同樣場景、同樣測光模式、同樣參數下,當對焦點移動到畫面右側的亮處,重新測光的結果變成 +1/3,表示亮處的測光比重確實提高了,整體測光結果顯示偏,相機為了還是要拍出 ±0 的正確曝光,此時會降低 1/3 檔曝光,因此照片會變暗 ;若對焦點移動到畫面左側的暗處時,測光結果變成 -1/3,表示整體測光結果偏,相機為了滿足±0 的曝光,此時會提高 1/3 檔曝光,因此照片會變亮

優缺點

由於權衡式測光 (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) 能夠對整體畫面進行測光,又可以智能式的提高對焦物的權重比例,因此在大多數的環境下都能應付。然而該測光模式也有個致命的缺點,今天拍攝時若整體畫面太亮的話 (比如逆光拍攝、雪地攝影…),即使對焦位置的曝光正常,但相機依然會對「整體畫面」進行測光,此時就很容易「誤判」、誤判整體光線過亮了,因此降低曝光值、導致拍出來的照片過暗

同理今天拍攝時若整個畫面偏暗的話 (比如夜景、深色的裝潢、深色寵物等),相機也容易誤判,進而導致照片有過曝的狀況。

使用時機

因此權衡式測光 (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) 較適合拍攝受光均勻、亮度分布平均、反差小的順光場景,只要遇到畫面超過半數以上都偏亮或偏暗、又或者遇上光源混亂且極端的情形,那麼相機測光就很容易失準,此時建議可使用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測光。

 2. 重點測光 (Canon, Nikon)、定點測光 (Sony)

測光原理簡介

Canon 和 Nikon 的重點測光 / Sony 的定點測光 / Fuji 的點測光,都是指同一種測光模式,它會針對畫面中極小的面積範圍進行測光 (通常 1.5% - 4% 不等),因此可以非常精準的測量某一點的光線。這種測光模式通常受進階一點的人喜愛,因為它可以精準的測光、不論在高反差、燈源混亂的環境下都能精準完成,但使用的難度也稍微高了一點。

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該曝光模式,我們一樣以下圖來進行說明,並搭配實際拍攝結果讓大家進行比較。

實拍方面,我們將重點測光權衡式測光 (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) 進行對比,由畫面的亮暗可以清楚發現,由於權衡式測光會對全畫面測光,所以測光結果偏,因此相機曝光量提高、導致整體相片較重點測光還亮,而本照片的主角白花則有過曝的狀況;重點測光僅會針對畫面的小部分測光、忽略環境的影響,因此白花被精準曝光,沒有過鋪的狀況產生。

優缺點 & 使用時機

由於重點測光 (定點測光、點測光) 可以針對特定且小範圍進行測光,因此可以精準的針對拍照主體測光,不會受到外在環境干擾。但是該測光模式也因此非常靈敏,只要測光點位置稍有不同,畫面整體的曝光就會差異巨大,初學者在不熟練的情況下可能會選錯測光位置,因而導致曝光反而不正確。

由於重點測光的小範圍精準測光優點,它非常適合用在高反差的環境 (如演唱會上的歌手、晨昏攝影)、人像或微距攝影等。

 3. 中央偏重 (Canon)、偏重中央 (Nikon)、中心 (Sony)

測光原理簡介

Canon 的中央偏重測光 / Nikon 的偏重中央測光 / Sony 的中心測光 / Fuji 的中央重點測光,都是指同一種測光模式,它算是介於 權衡式測光 (矩陣測光 / 多重測光) 以及 重點測光 之間的測光模式,它會對全畫面進行測光,但是會強化畫面中央位的測光比重 (約~10% 的面積),因此若主角位於畫面中間、且占畫面有一定比例的話,中央偏重便能精準地測光。

同樣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該測光模式,我們一樣以下圖來進行說明,並搭配實際拍攝結果讓大家進行比較。

優缺點 & 使用時機

中央偏重測光 (偏重中央測光、中心測光、中央重點測光) 非常適用在主體放在正中心、且主體的比例不會占畫面太小的拍攝模式 (如人像攝影、寵物攝影、大型主體的攝影等),如果大多數情境都是如此的話,此測光模式會非常的適合。

而此測光模式的缺點則是,它不能像是重點測光那麼精準,若主角的比例太小或是形狀非正圓形 (比如酒瓶),測光就會很容易失誤,而且它也不像權衡式測光那麼全面,因此我們個人覺得實用性來說稍微不足。

 [補充]:非常見的測光模式

由於每一家都有其各自的測光模式,我們這邊很快速瀏覽幾個比較不常用,但是大家有可能會遇到的模式。

1) 局部測光 (Canon)

此測光是 Canon 獨有的,它是重點測光的衍生,一般來說 Canon 的重點測光僅會測畫面中央 1.5% - 3% 的面積,而局部測光則是會測量畫面中央約 6% 左右的範圍。其他相機如 Sony 雖然沒有局部測光,但定點測光可以選擇範圍要小或是要大,基本上也和局部測光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如果今天要測光的範圍稍微大了點,可考慮使用此模式進行拍攝。

2) 全螢幕平均測光 (Sony)、平均測光 (Fuji)

此測光模式和多重測光 (權衡式測光、矩陣測光) 基本上是一樣的,會對全畫面進行測光。唯一不同的是,多重測光 (權衡式測光、矩陣測光) 會根據對焦點去進行小幅度的權重比例分配,然而這裡介紹的平均測光則不會,不論對焦位置在哪,只要畫面光影和環境沒有變化,測光的結果就會完全一致。我們個人覺得功能不如多重測光 (權衡式測光、矩陣測光)、實用性低。

3) 高光偏重測光 (Nikon)、醒目測光 (Sony)

此測光模式比較有別於 3 大測光方式,它主要會將高亮度區域的測光比重拉高,使得相機曝光時會降低亮區過曝的機會,拍攝主題的同時,還能把高亮度區域的細節給保留下來。適合用在一些有高反差的拍攝環境。


測光模式如何調整?

了解相機的測光模式之後,大家可能會好奇要怎麼去調整測光模式呢?基本上只要是在相機的 PASM 模式下,拍攝的主頁面上都有一個選項是「測光模式」,只要打開該選單,基本上就可以看到相機所有的測光模式了;至於比較進階的相機通常會有各式的按鈕、可以達到快速切換,這部分建議去參考該相機的操作說明書會比較清楚。

「自動曝光鎖」是什麼

若大家仔細看相機的話,通常會看到相機上有個按鈕標示為「✱」或是「AE-L」,它的意思為自動曝光鎖 (Auto-Exposure Lock)。這個按鈕是做什麼用的?如同其名字本身的意思,它是用來將曝光數值「鎖定」的意思。

為什麼需要鎖定曝光數值呢?這是因為當我們在拍攝同一主題、或是連拍、或是要固定畫面亮暗時,只要在最開始測光完成之後,按下這個 AE-L 鍵就可以把當下的光圈、快門、ISO 值給鎖定下來,如此一來畫面就不會因為相機重新測光之後,亮暗和曝光值又發生改變。(舉例:當今天參加演唱會的時候,如果我一開始就用點測光將歌手精準曝光了,我希望畫面一直維持這個曝光值,不會因為歌手一直走動、相機一直移動而改變測光值,那麼我就可以在精準測光完成之後按下 AE-L)

另一個常用 AE-L 的時機就是,當我想針對某個主體進行測光,但是我希望測光完成之後我還想重新構圖,為了避免我的測光數值跑掉,這時候使用 AE-L 就是再適合不過的了。

舉例如下:遇上室內外大反差情境時,若我希望維持室外景色曝光正常的前提下,畫面可以重新構圖,那麼這時就可以先對窗外景色進行測光,接著按下 AE-L 來鎖定曝光,此時不管我要對焦於書桌、電腦、窗外,或是要俯拍、平拍、側拍等,都可以不必擔心室外景色有過曝的問題,只要專心於構圖即可。


[補充資料]  18%灰 (中間灰) / Zone System (分區曝光)

這個段落僅作為補充資訊,目的是讓大家更認識攝影的基礎概念,但對於實際拍攝可能無直接的幫助,若大家沒有興趣的話可以跳過或簡單瀏覽即可。若大家喜歡這樣的補充資料可以多留言讓我們知道,我們會再未來的文章裡,多放入這些攝影相關的知識給大家認識。

 淺談 Zone System (分區曝光系統)

講到測光,一定不能不知道這位 20 世紀的攝影大師 Ansel Adams (安瑟亞當斯),他於 1939-40 提出的 Zone System 就是將亮度區分為 11 個區域,從 Zone-0 一直到 Zone-X (第 0 區到第 10 區),其中 Zone-0 就是全黑、絕對黑色、完全沒有任何的細節;而 Zone-X 則是全白、絕對白色、也完全沒有任何細節。下圖為 Ansel Adams 當初對於這 11 個區域的描述,而這套系統也就奠定了測光技術的基石。

分區曝光圖,圖片來源:Wiki

 什麼是中間灰 、 18%灰?

從物理角度來說,當物體為絕對黑色時,代表該物體被光照射之後,100% 將光線給吸收 (反射率 0%);而絕對白色時則完全相反,代表該物體被光照射之後,100% 將光線給反射出來 (反射率為 100%)。那麼位於正中間的 Zone-V 呢?由於它介於純黑和純白之間,因此被定義為「中間灰 (Middle Gray)」,而根據反射率的角度來說,在反射率約 18% 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Zone-V 的中間灰,因此我們便稱中間灰為 18% 灰 (18% Gray)。

[歷史小教室]:其實早在 1903 年就有學者根據複雜的計算,得出中間灰其實是純白色強度的 12.9%,所以可能你會聽說過其實中間灰應該為 12% 灰。但由於 18% 灰的由來也和印刷的淵源有很大的關係,並不是說改就能改的,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去 Google 看看,因此到了最後這個 18% 灰才一直是大家所認定的中間灰,而 Ansel Adams 當初自然也是以 18% 灰作為 Zone-V 中間灰。

 相機的測光原理

有了以上的基礎認識之後,大家就會比較理解相機的測光原理了。由於古早的黑白底片時代,底片能記錄到的最暗和最亮分別為 Zone-II (第二區) 和 Zone-VIII (第八區),因此若將中間基準設定於中間值 Zone-V 的話,就同時留有 3 檔的空間給暗區和亮區去紀錄細節,所以亮的地方就不會過曝、暗的地方也不會死黑。

  • 若基準設在 Zone-IV (4)暗區只剩下 2 檔可以使用 (Zone-II 和 III),萬一照片有較暗的區域就會因此失去細節。
  • 若基準設在 Zone-VI (6)亮區只剩 2 檔可以使用 (Zone-VII 和 VIII),萬一照片有較亮的區域就會因此失去細節。
  • 所以基準在 Zone-VI (5) 才是最合適的,既能保留暗區細節、也可以照顧到亮部的細節。

那麼相機是怎麼測光和運作的呢?基本上相機是將測光物的明亮度調整成 Zone-V 的亮度,舉例來說重點測光,就是將重點測光物的明亮度定義為 Zone-V;權衡式測光則是將整個畫面加權並平均後的測光結果,將中間曝光值訂為 Zone-V。如此一來比測光物亮的物體,會被歸類於 Zone-V 以上的區域,也就是會更亮;而比測光物暗的物體,會被歸類於 Zone-V 以下的區域,也就是會更暗。也因此在光線分布均勻的情況下,相機可以記錄到非常正確且完美的相片。

然而,將測光物定義為 Zone-V 的方式,自然也會在某些極端環境產生問題。比如說在明亮如雪地的地方拍攝時,測光會令相機以為雪花的亮白應該調整為 Zone-V 的亮度,因此整體曝光就會被調暗,照片就因此偏暗了;而在暗黑如夜景的拍攝狀況下,測光會令相機以為夜景的黑應該調整為 Zone-V 的亮度,因此照片整體就過亮了。

所以這也是為何在某些場景下,相機測光會有失常的狀況產生。


總結

看了 3 個測光模式的詳細解說後,相信大家可能會很好奇,我們哪個模式使用最多呢?其實每個模式都有它存在的意義,我們的經驗也都跟我們常拍攝的主題有關,所以以下經驗大家參考參考就好。

基本上對於大部分風景、建築、大風光主題,我們大多以權衡式測光 (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) 來進行拍攝,並會搭配曝光補償來提高拍攝成功率;唯有在高反差環境、或手動模式需要分別對亮暗部測光時,我們則較喜歡以點測光方式測光。初學者剛開始其實也很適合從權衡式測光開始練習,接著再多嘗試用點測光來進行比較,相信多練幾次就會越來越熟練的。

最後,我們以下面這張表格作為本篇文章的重點整理,若大家有任何的問題,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們討論喔!

權衡式測光

(矩陣測光、多重測光)

重點測光

(定點測光、點測光)

中央偏重測光

(偏重中央、中心測光)

圖例

特色

  • 整體畫面進行測光

  • 些微提高對焦點的測光比重

  • 整體畫面太亮或太暗容易誤判

  • 簡單好上手、適合初學者

  • 針對特定且小範圍進行測光

  • 不受周圍的亮度影響

  • 測光敏感性很高、容易失誤

  • 針對特定且小範圍進行測光

  • 不受周圍的亮度影響

  • 測光敏感性很高、容易失誤

使用時機

受光均勻、亮度分布平均、
反差小的順光場景等

高反差環境 (如演唱會、晨昏)、人像、微距攝影等

主體在正中心、且比例占比夠大
(如人像、寵物、大主體的攝影等)

實拍比較

  • 背景亮度最亮 (曝光值最高)

  • 燈飾內的白花已過曝

  • 測光被周圍環境給誤判

  • 背景亮度最暗 (曝光值最低)

  • 燈飾內的白光、白花精準曝光

  • 燈飾內的光線被精準的測量

  • 背景亮度介於中間

  • 燈飾底部的白光已些微過曝

  • 測光結果介於前兩者之間

正在學攝影嗎?

我們精心整理了一本專門給攝影新手的攝影攻略「攝影小白救星」,內容會教大家輕鬆攻略 7 大風景攝影主題,而目前正在限時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你。

如果你有興趣的話,歡迎留下名字和 Email ,我們會將它寄到你的信箱喔~

P.S. 若沒有收到 Email,可能是信件被分類到「促銷內容」了,記得去找找看喔!(又或者你 Email 地址可能填錯囉)

    NOT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, But passionate photo-lover. 我們並非專業攝影師,但我們是熱衷於觀景窗世界的攝影愛好者。 期待能以創新的圖解攝影教學,來讓更多人認識這快門聲此起彼落的攝影世界。

    2 thoughts on “測光是什麼?為什麼照片總是會過暗過亮?那是因為測光模式錯了!

    1. 作者的解釋非常清楚,對於學習攝影的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攝影的基本常識,補充的資料及可以更理解其中的原理,方便在拍攝時選擇採用哪個一個測光模式。

      1. Hello Emily,

        真是太感謝您的回覆了,本來還想說大家會不會對補充資料的內容不太有興趣,當初還考慮要不要寫這麼深入 😅😅

        還好我們有堅持把文章寫到最好,至少還是有幫助到您 😊😊

        如果覺得我們文章寫得不錯的話,還麻煩您多多幫我們分享喔 😊😊

        by Tim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   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