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白照片變彩色!Photoshop 初學者也上手的 AI 神經濾鏡 : 彩色化工具

黑白照片變彩色!Photoshop 初學者也上手的 AI 神經濾鏡 : 彩色化工具

文 章 最 後 更 新 日 期 : 2023 年 05 月 11 日

Adobe Photoshop 神經濾鏡正式通過了一個令人驚豔的新功能 -「彩色化 (Colorize)」!這個功能是透過 Adobe Sensei 人工智慧技術支援,讓你可以透過複雜的 AI 自動運算技術,輕鬆且迅速地將黑白照片轉變為彩色照片,而且只需要一鍵套用即可完成。不管你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攝影師,都可以透過這個功能,及時且精準地為照片增添生氣和色彩。

【Adobe 官網介紹】:人人都能上色

「Neural Filters 」神經濾鏡是什麼?

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簡介

我們可以把「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」理解成 Adobe 獨家開發的 AI 人工智能濾鏡。它在 2021 Photoshop 中初次亮相,其主打的特色,就是要讓初學者也能輕鬆一鍵完成多種複雜功能:包括針對人物的皮膚、表情、妝容進行微調;或是風景上的風景組合、景深模糊、色彩轉移;又或是還原老舊黑白照片、修復老舊照片等,都能透過 Neural Filters (神經濾鏡) 來大幅簡化操作流程、縮短修圖時間。而且即使像是 Tim 這樣子的 Photoshop 老朋友,也還是會被這強大的 AI 技術給驚艷到,因為它真的大大簡化了許多原本相當耗時間的修圖動作。

而目前 Photoshop 神經濾鏡的最新版本及支援的系統如下:

  • Photoshop 桌面板最新版本:24.1.1. → macOS 10.15 之後 & Windows 10 之後版本皆可直接應用 
  • Photoshop iPad 版最新版本:  4.3.   → iPad 4.1 以後的版本便可直接應用

如何開始使用 Neural Filters

開啟 Photoshop → 工具列中找到「濾鏡」→ 選單中點擊「Neural Filters」→ 在「所有濾鏡」下即可找到「彩色化」 (如下圖)

【補充說明】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這個功能,可能會看到濾鏡按鈕的右側有個雲端圖案,代表第一次使用前,用戶需在先下載彩色化工具的所有濾鏡功能,只要點擊下載按鈕就能快速將所有需要內容進行下載囉。

【補充】你會看到 Neural Filters 內有Beta (測試) 與等待清單 (Wait List) 他們代表的意義如下:

  • Beta (測試):代表該功能的模型、工作流程還屬於測試階段,用戶可下載使用,但合成效果可能不一致
  • 等待清單:尚未開放使用的濾鏡,但大家可針對有興趣的功能按下「我有興趣」,就能投票選出喜歡的濾鏡喔!

(如果可以的話,請大家協助按下「雜色減少」🤣,因為我個人很期待 Photoshop 的 AI 去除雜色功能可以有多強大)


簡單 3 步驟套用 Neural Filters 「彩色化」工具!

step 1

開啟 Photoshop「Neural Filters」的「彩色化」濾鏡

  • 步驟 #1.1 :上方工具列找到「濾鏡」→ 點擊「Neural Filters」
  • 步驟 #1.2 :「Neural Filters」頁面開啟後 → 找到「彩色化」並開啟
step 2

微調細節:「局部顏色」& 「整體飽和度/色相」的調整

若一鍵化的 AI 彩色化結果已經讓你相當滿意的話,那麼可以略過此步,直接進入第三步驟。

但若希望再微調局部效果的話,Photoshop 亦提供非常多的調整選項,甚至還能指定顏色在特定位置,因此以下 Tim 針對這些工具進行深入介紹。

  • Case 2-1 :部分區塊的顏色不自然,欲針對局部顏色調整
  • 點擊想要調整顏色的區域,此時會彈出顏色色版,可自由選擇想要填入的顏色
  • 選擇好之後,預覽圖片就會呈現更改後的樣貌,此時還可透過「強度」拉桿來微調顏色填入量的多寡
  • Case 2-2 :想針對整體顏色的飽和度、色相進行微調
  • 透過拉桿就能直接調整,非常直觀也能即時預覽結果,非常方便
step 3

彩色化完成

  • 當顏色調整完成後,將最底端的「目前圖層」改成「新圖層」,按下確定就完成「彩色化」了
  • 此時 Photoshop 就會自動生成另一個彩色化的圖層,不用怕會動到原始的黑白圖層

Neural Filters「彩色化」濾鏡效果如何?超強 AI 識別功能 !

既然已經知道「彩色化」的詳細步驟和細節了,那麼實際上 AI 的識別能力到底好不好呢?接下來 Tim 就分別針對不同題材進行測試,並且完全交由 AI 來進行識別和填色,不經過任何人為的調整,讓我們來看看 AI 自動彩色影像的效果究竟如何吧!

「人像」彩色化濾鏡效果

從「人像」的彩色化結果可以發現,AI 對於人臉、肌膚都有很好的辨識能力,不論膚色和頭髮都可以完美的還原,唯獨在衣服或配件的色彩還原上會有些微的瑕疵,但畢竟衣服或配件這種有幾百種色彩可能的元素,就算是靠人為手動方式,也很難保證可以精準地將之完美還原。

「風景」彩色化濾鏡效果

從「風景」的彩色化結果可以發現,AI 對於天空、海面、樹木都有很高的辨識能力,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,大概就是天空中 AI 添加的「陽光透出感」稍嫌不自然,但這也從另一方面展示了 AI 的辨識能力有多強大。

「物品」彩色化濾鏡效果

這大概是我覺得最驚豔的地方,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知道,AI 不僅可以辨識圖片內的電吉他,還很自然的將之填入鮮艷、前衛大膽的色彩,這部分真的讓我感到驚艷。

所以從上述這幾個例子可以知道,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的 AI 辨識功能真的非常強大,幾乎大部分場景,彩色化工具都可以將大部分區域的色彩給完美還原。


Neural Filters 將黑白照片變彩色後,還可以調整顏色嗎?

雖然 Neural Filters 的彩色化效果相當讓人驚豔,但是在細節上面,有時候還是會有些微不自然的情形,而 Photoshop 自然也有相對應的功能,讓使用者可以針對細節做更深入的客製化微調。

該怎麼進行微調呢?在一鍵套用彩色化濾鏡之後,你可以看到右邊欄位有個「調整」選單,內容包含設定檔 (Profile)、色彩飽和度 (Saturation) 、 CMY 色相等多項細部微調工具,這邊 Tim 就來針對每個功能進行一個解說:

1. 設定檔 (Profile)

調整欄位中,第一部分為顏色設定檔 (Profile),打開下拉式選單後,內含多達 10 種以上的設定檔,適合大範圍調整更細節的著色效果,如:復古感綠 (Retro green)、復古棕 (Retro brown) 等,大家可以自行使用看看去感受其細微差異。

2. 色彩飽和度(Saturation)、CMY 色相

飽和度指的是色彩所帶給人的強度:高飽和度圖像帶給人生動豐富、明亮、色彩較單調的感受;低飽和度圖像則看起來會更加偏灰或偏白,會有褪色與時間流逝感。

CMY 色相滑軌代表圖像中三色的比例可自由調整。舉例來說,如果覺得圖中的紅色感太重,將青色/紅色(Cyan/Red)滑軌往青色方向移動,便能減少圖中紅色比例;若希望添增更多綠色氣息,向右拖曳洋紅色/綠色(Megenta/Green)滑軌,以減少洋紅色、並增加綠色比例。

3. 顏色假影減少、雜色減少

顏色假影減少功能能針對局部失真、點狀色差等壓縮圖像問題提供修復方法。

雜色減少功能中的「雜色」,指的是環境光線微弱時,數位照片經常容易出現的顆粒感和雜訊色點的畫面。雜色減少便是為了達到減少畫面不真實的像素感。

最後,若覺得上述設定檔或滑軌設定還不夠方便,也可以採用手動調整方式來新增焦點顏色,具體操作方式可以看「 3 步驟套用彩色化濾鏡」的 Step 2 喔!


總結 - 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訂閱、下載說明

相信看完本文之後,大家對 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應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吧!而 Adobe 獨家的 Sensei 人工智慧是 Neural Filters 神經濾鏡的最大亮點,也是近幾年幫助 Photoshop、Lightroom 等應用程式迅速獲得突破和成功的重大功臣。以往必須是專業工作者才能達到的作品水準,現在只要靠著 AI 強大、簡單而實用的一鍵套用功能,每個人都能迅速上手複雜的修圖技巧,完成理想的圖像風格效果。Photoshop 2023 :人人都能玩轉影像還有更多實用功能,趕快下載來試試吧!

* 建議正在學習攝影的初學者可選「攝影方案 (LR+PS)」,不僅價格更優惠,也是我個人覺得 CP 值超高的方案喔!

那麼以上就是本篇的所有內容,如果有任何問題的話,歡迎底下留言一起討論喔!
若覺得我們的文章有幫助,別忘了幫我們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喔!

正在學攝影嗎?

我們精心整理了一本專門給攝影新手的攝影攻略「攝影小白救星」,內容會教大家輕鬆攻略 7 大風景攝影主題,而目前正在限時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你。如果你有興趣的話,歡迎留下名字和 Email ,我們會將它寄到你的信箱喔~

P.S. 若沒有收到 Email 的話,可能是信件被分類到「促銷內容」了,記得去找找看喔!(又或者你 Email 地址可能填錯囉)

    NOT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, But passionate photo-lover.我們並非專業攝影師,但我們是熱衷於觀景窗世界的攝影愛好者。期待能以創新的圖解攝影教學,來讓更多人認識這快門聲此起彼落的攝影世界。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   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