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章 最 後 更 新 日 期 : 2023 年 02 月 04 日
剛開始選購相機的初學者,一定會對各家相機的型號和名稱感到陌生,本篇主要針對 Sony (索尼) 的產品規格做介紹,讓正在挑選相機的你,可以快速了解 Sony 相機等級的型號和其定位,並且會在文章最後給出 Sony 的入門相機推薦喔!
由於本文會涉及非常多關於片幅 (全畫幅 FF 、APS-C),以及單反、無反的內容,如果對於這些名詞和差異還不了解的話,建議先看過底下這兩篇文章再來閱讀本文會比較看得懂喔!
[延伸閱讀 #1]:全畫幅 (FF)、APS-C、M43 是什麼?用 3 分鐘、1 張圖搞懂相機的感光元件
[延伸閱讀 #2]:單眼、微單眼、類單眼差別是什麼?1 張表看懂彼此差異
* 本文僅介紹市場上較熱門的類型,比較冷門 & 比較舊的型號我們就不放入混淆大家了;另外本文只以數位單反和無反為主,類單也不在此討論。
**本文主要讓大家對 Sony 產品定位有初步認識,不涉及詳細規格比較。至於其他廠商我們也會再另外撰文介紹,並沒有說哪間廠商一定最優。
Sony 相機等級 - 總覽 & 命名規則
相較 Canon 和 Nikon 這兩間相機大廠來說,Sony 不僅是最早停止單反相機的更新,也是最早開始布局無反相機的廠商,所以現階段在網路上看到的 Sony 相機討論,絕大多數都是無反系列,已經甚少談及關於單反的機型。但為了讓大家對 Sony 的產品能快速有個概念,我們先用下表來將各型號和他們的定位簡單分類,並附上該型號目前最新版。
《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》
APS-C | 全畫幅 (FF) | |
單反 | ILCA 系列 [已停產]
| ILCA 系列 [已停產]
|
無反 | ILCE 系列
| ILCE 系列
|
近幾年數位相機的發展開始有了很大的變革,各廠商都開始大量投注資源在「無反相機」的開發上,而 Sony 作為最早進入該市場的領頭羊,自然在無反相機上有著先發制人的優勢;再加上 Sony 單反從 2016 年至今早都沒有任何新的消息,因此要認識 Sony 的相機等級,基本上只要將注意力集中於 ILCE 系列上即可。
所以我們底下的篇幅都會集中於 ILCE 系列的產品,其餘的部分我們則會列於補充資料中,供大家簡單參考。
等不及想知道我們最推薦的 Sony 入門相機嗎?
ILCE 相機等級
只要是無反相機,不論是 APS-C 或 FF (全畫幅) 都屬於 ILCE 系列,但大家比較熟悉的命名方式為 索尼 α__ 。
而 ILCE 的全名為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with E-mount ( E 接環的可交換鏡頭相機),會有所謂的 E 接環就是為了和 A 接環區分;而 Sony 的單反相機就是所謂的 A 接環-ILCA 系列。因此大家在網路上可能都看過所謂的 E 環 / A 環,其實就是在指 Sony 相機的 無反 / 單反 系列。
P.S. 雖然無反的 APS-C 相機還有 NEX 系統,但該系統已停產,故我們僅會在 [補充資料] 中簡單介紹。
FF 的相機等級
Sony 在全畫幅無反的領域上有著最完整的陣容,主要產品有下列這幾類,分別瞄準不同的用戶群體:
相機 | 特色 | 用戶群 | 產品 & 開賣價位 |
α7 系列 |
| 剛入門的新手 |
|
α7R 系列 |
| 風景、商業攝影 | α7R IV:約台幣 10 萬 (~$3500 USD) |
α7S 系列 |
| 夜拍 & 動態錄影 | α7S III:約台幣 9.5 萬 (~$3500 USD) |
α9 系列 |
| 運動賽事 & 打鳥 | α9 II:約台幣 13.5 萬 (~$4500 USD) |
α1 系列 | 旗艦等級:各項規格都是最頂 | 職業玩家 | α1:約台幣 17.5 萬 (~$6500 USD) |
特別補充:Sony 的官方命名為 ILCE-__ ,因此今天如果看到命名 ILCE-7M4 代表 α7 mark 4,也就是 α7 IV 或是 a74 。
1. 入門款 α7 系列
主要有 α7 , α7 II , α7 III 和最新的 α7 IV,主要以平價的價格來吸引玩家入門全畫幅相機,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規格可是一點都不馬虎,最鮮明的案例即是當初一炮而紅的 α7 III ,它可說是改變相機生態的重要關鍵,以入門機的價格和定位挑戰其他廠的專業機種,也因此才有現在百花齊開的全幅無反,而最新版本的 α7 IV 更是在對焦、畫質上有所提升。
而 α7 c 可說是 α7 系列的另一個衍生產品,它的規格和 α7 III 幾乎一樣,但標榜著全世界最輕最小的全片幅無反相機,主要想吸引一些女性或是還不習慣攜帶重裝的新玩家。為了達到輕量化,α7 c 在觀景窗、按鈕設計、卡槽數量等操作性能上有所犧牲,但在對焦和錄影性能上也有著顯著的提升,最重要的是價格更加親民,這更是降低進入全畫幅相機的門檻。
2. 進階款 α7R 系列
主要有 α7R , α7R II , α7R III , α7R IV 和最新的 α7R,R 代表著 Resolution,為超高畫質的象徵,而最新款的 α7R V 雖然採用和 α7R IV 一樣的感光元件 (6100 萬畫素),但在對焦性能、錄影功能上都有顯著的提升 (8K 24P / 4K 60P 10bit 422 、1.2x裁切)。至於擁有 6100 萬畫素的超高畫質有什麼優點呢?不僅在裁切上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(能進行 2 次構圖) ,對於風景攝影師、或有高解析列印輸出的工商創作者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3. 進階款 α7S 系列
主要有 α7S , α7S II 和最新的 α7S III,S 代表著 Sensitivity,為超高感光度的象徵,標榜高 ISO 下仍有純淨的畫面表現。而最新款 α7S III 的原生 ISO 為 80 - 102,400 ,擴展 ISO 更是來到 40 - 409,600。
之所以能夠主打高 ISO 的表現,和 α7S 本身僅有 1200 萬畫素有很大的關係,由於每個畫素擁有越高的感光面積,在低光環境下能擷取更高的訊號,不僅能有效降低噪點,更是提高了相機的動態範圍。但 1200 萬畫素的確也被很多人詬病,在靜態攝影上面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細膩的畫質。
但這一直不影響 α7S 系列的定位,因為 α7S 系列一直都是以強悍的錄影功能聞名,不僅能夠拍攝 4K 120P 的影片,而且在如此高規格的模式下還能展現「即時眼部自動對焦系統」,可說是非常強悍的錄影功能,非常適合給錄影工作者使用。
4. 專業款 α9 系列
主要有 α9 和 α9 II ,α9 為高速連拍的象徵,在 α1 問世之前,α9 系列可說是 Sony 的旗艦款,不僅有著極強的對焦性能,也有著高速的連拍速度 (電子快門 20張/秒),主要給專業的運動賽事攝影師、或是給熱愛打鳥的攝影師使用。雖然 α9 II 的規格升級讓不少人感到失望,但 Sony 對 α9 系列的訂價和定位一直是屬於準旗艦等級。
5. 旗艦款 α1 系列
如果說上述的機種都是為了滿足某部分特定用戶,那麼有沒有一台相機是可以結合上述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呢?有的,那就是 Sony 的旗艦機 α1 。不僅有 5000 萬的高畫素,又能有 8K 30P / 4K 120P 的錄影規格,更是能夠達到 30 張/秒的連拍速度 (電子快門),集上述的優點於一身的就是這款旗艦機的特色。
APS-C 的相機等級
目前 Sony 在 APS-C 的產品上只剩下 α6xxx 的機種,而主要的定位和開賣時的價格如下:
而大家可能會好奇 α6400 和 α6600 之間的最大差異是什麼?看規格基本上都差不多?主要就是 α6600 多了「5級防手震」、「更高的續航力」、「錄影過程中能即時眼部偵測」。讓 α6600 在靜態拍攝以及動態錄影的功能又更上層樓了。
ILCE 的對應鏡頭?
大家都知道,單眼相機是機身和鏡頭分開選購的,所以選購鏡頭時請務必注意鏡頭是否適用、或是能不能透過轉接環來轉接。如同前面所述,由於 Sony 的無反相機屬於 E 環卡口,也因此 Sony 的鏡頭型號都是 SEL 字樣 (Sony E-mount Lens),但一般我們比較少說鏡頭型號,取而代之的都是直接稱呼鏡頭名字,那麼該怎麼辨別這些鏡頭名稱呢?
1. E 系列:APS-C 專屬鏡頭
舉例: E 16-55 mm F2.8 G / E 18-135mm F3.5-5.6 OSS 等
*這邊僅先告知大家怎麼去分別鏡頭系列 (或鏡頭卡口),上面一大串的鏡頭規格該怎麼讀呢,我們會再另外撰寫一篇文章來詳細介紹。
由於 Sony 最初是從 APS-C 開始無反系統的,所以只要鏡頭名稱為 E 開頭,那就毫無疑問的是無反相機 ILCE 專屬的鏡頭。
2. FE 系列:全畫幅 FF 專屬鏡頭 ( FF 或 APS-C 皆可使用)
舉例: FE 24-70mm F2.8 GM II / FE 70-200 mm F2.8 GM OSS II 等
由於 APS-C 的感光元件較小,專屬 APS-C 的 E 系列鏡頭成像圈自然會比較小 (如下圖),因此若使用全畫幅相機搭配 E 系列鏡頭的話,外圍會有一圈很明顯的黑邊。因此當 α7 系列的全畫幅相機問世的時候,Sony 也推出了專屬 FF 的鏡頭群,也就是所謂的 FE 系列,所以使用全畫幅無反相機時,切記選購 FE 的鏡頭才不會有黑邊狀況產生。
再次提醒:由於感光元件大小的關係,APS-C 和 FF 就算用同樣鏡頭,視角會不一樣喔!APS-C 的視角比 FF 來的更窄,所以 Sony 系統需要 x1.5 的「等效焦距」才會是全畫幅視角,忘記的可以複習一下「全畫幅、APS-C、M43 是什麼?」這篇文章。
ILCE 系統小結
我們快速幫大家總結一下無反的 ILCE 系列重點。
[補充資料] ILCA & NEX
淺談 ILCA
Sony 相機的發展相對較短,主要從接管 "柯尼卡美能達 (Konica Minolta)" 公司的相機部門說起。2006 年完成收購後的 Sony 首次推出自創 DSLR 品牌 α (alpha)、正式進軍單眼的市場,而使用的鏡頭就是沿用先前美能達的 A 卡口 (A環)。
至於 ILCA 這個名字的誕生 (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with A-mount , A 接環的可交換鏡頭相機) ,也是由於後來為了和無反相機的 ILCE 做區隔而產生,因此不論看到 ILCA 、A 接環、 A 卡口,全部都是指有反光鏡的單反系列。
但是若對 Sony 有更深入研究的話會發現,Sony 的單反系列其實有以下 3 種:
- 1DSLR:大家熟知的單反相機,一般命名方式為「 α + 百位數」,如:α900、α850
- 2SLT:Sony 獨創技術半透明反光鏡 (Single Lens Translucent),使用半透鏡替代傳統反光鏡,因此能同時反射光線 (對焦) 和透射光線 (取景拍攝),且拍攝時反光板不須動作,能減少震動並提高連拍速度,當時造成一股不小的話題。一般命名方式為「 α + 十位數」,如 α77、α99。
- 3ILCA:同樣是 SLT 相機,但將系統整合為 A 環 / E 環兩大系統。命名同為「 α + 十位數」,如 α77 II、α99 II。
但不論是何種相機,只要具備反光鏡、半透鏡的這類「單反」相機,一律就是所謂的 ILCA、A 環、A 卡口系列。
ILCA 的對應鏡頭?
由於 Sony 的單反相機屬於 A 環卡口,也因此 Sony 的鏡頭型號都是 SAL 字樣 (Sony A-mount Lens),但一般我們比較少說鏡頭型號,取而代之的都是直接稱呼鏡頭名字,那麼該怎麼辨別這些鏡頭名稱呢?
1. SAL 系列:不論 FF 或 APS-C 都可使用
舉例:70-200mm F2.8 G SSM II (SAL70200G2) / 24-70mm F2.8 ZA SSM II (SAL2470Z2)
這些鏡頭的命名方式,就是焦距前面沒有任何代號 (不像 E 環前面會有 E 或是 FE 的字樣),所以看到僅有焦距的鏡頭,即表示 SAL 系列鏡頭,且適用於 35mm 的感光元件,因此不論 FF 或 APS-C 皆可使用。
2. DT 鏡頭:專屬 APS-C 的鏡頭,FF 不適用
舉例:DT 18-55mm F3.5-5.6 SAM (SAL18552) / DT 35mm F1.8 SAM (SAL35F18)
DT 鏡頭也是屬於 SAL 系列,但這些鏡頭的命名方式前面會有個 DT 字樣,因此僅適合 APS-C 使用,全畫幅相機無法使用。
淺談 NEX
Sony 在剛開始無反系列的開發時,是以 NEX 型號做命名 (New Eighteen-mm eXperience),也就是該相機的法蘭距為 18mm (1.8公分),而 E 環的命名就是取自英文 18 的自首。然而就在 2013 年的時候,Sony 不僅發布了兩台全畫幅無反相機 α7 和 α7R,更將產品線分類為單反的 ILCA 和 無反的 ILCE 兩大類,所以就停止了 NEX 這個名字。
總結 - 推薦的入門相機?
所以綜合上述所有內容,相信大家一定對 Sony 產品線有比較深刻的瞭解了。接下來大家最好奇的問題就是,如果是 Sony 入門機種的話,我們推薦哪一台呢?
那麼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內容,我們將本篇所有內容重點整理為如下表格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若有任何的問題,歡迎底下留言或來信和我們討論喔!
《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》
總覽 | APS-C | 全畫幅 (FF) | ||
相機型號 | 鏡頭群 | 相機型號 | 鏡頭群 | |
單反 | ILCA 系列 [已停產]
| SAL 系列 DT 鏡頭 | ILCA 系列 [已停產]
| SAL 系列 |
無反 | ILCE 系列
| E 系列 FE 系列 | ILCE 系列
| FE 系列 |
更多相機選購主題
[免責聲明]:本文提供的價位主要都是相機剛發表時的售價;而文末推薦相機的價位則是根據撰文當下的市場價格,實際價格請依市場/賣場為主;另外,本文推薦的相機僅是給各位讀者作為一種參考,一切仍需評估自身的需求和預算。
正在學攝影嗎?
我們精心整理了一本專門給攝影新手的攝影攻略「攝影小白救星」,內容會教大家輕鬆攻略 7 大風景攝影主題,而目前正在限時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你。如果你有興趣的話,歡迎留下名字和 Email ,我們會將它寄到你的信箱喔~
P.S. 若沒有收到 Email 的話,可能是信件被分類到「促銷內容」了,記得去找找看喔!(又或者你 Email 地址可能填錯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