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章 最 後 更 新 日 期 : 2023 年 08 月 12 日
初學攝影的朋友們,一般在選購相機時最先遇到的問題通常都是「單眼、微單、類單是什麼?」,而在深入了解時才又知道,原來相機還有分全畫幅、APS-C、M43 等不同種類的相機。究竟全畫幅、APS-C、M43 代表的是什麼?彼此之間又有什麼差異?這些差異會影響到相機的哪些性能呢?我們將會在本篇詳細和大家解說,並用一張圖簡單明瞭的比較三者關係。
[延伸閱讀]:單眼、微單、類單大比拚 – 1 張表看懂彼此差異
什麼是感光元件?
大部分初學攝影的人通常都會有個迷思:「單眼相機的畫質絕對比微單和類單更好!」。這句話是正確的嗎?
其實是錯誤的,決定照片畫質好壞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乃是感光元件。感光元件之於數位相機,就好比底片之於底片相機,因此感光元件的優劣對於相機和照片來說至關重要。
而本篇要介紹的全畫幅 (FF)、APS-C 以及 M43,其實就是當今最常使用到的 3 種感光元件規格 (或稱為感光元件的片幅)。
*特別強調:沒有所謂片幅機這個名詞,片幅就是感光元件面積大小的另一個代名詞,並非一個特定的規格。所以不要再被網路上「片幅機是什麼」或「片幅機就是 aps-c 嗎」這類問題給搞混了喔!
因此這裡先幫大家小結一下:
全畫幅、APS-C、M43 差異?
了解全幅、APS-C、M43 都是感光元件的規格後,緊接著來解釋其之間的差異。
大家可以從下圖快速了解,原來三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感光元件的尺寸。其中全畫幅 (Full Frame, FF) 的感光元件為三者中最大,APS-C 次之,M43 最小。而 APS-C 各家之間會有些微不同,但大致上接近 24x16mm 的大小。
全幅、APS-C、M43 對攝影有哪些影響?
既然感光元件在尺寸上有如此顯著的差異,那實際拍攝時會有什麼影響嗎?有的,主要有 3 個顯著差異的。
1. 視角
由於感光元件大小的先天差異,即使用相同的鏡頭和焦距來拍攝,在不同片幅上的成像範圍就是不同,因此造成視角會有相當大的差異。(如下圖所示)
我們將 3 種片幅拍攝後的照片整理和比較如下,雖然使用同樣的鏡頭和同樣的焦距 24mm 來拍攝,但 APS-C 的視角就好像是用 39mm 的焦距所拍攝、而 M43 的視角則更像是用 48mm 的焦距所拍攝的。
《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》
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:同樣的鏡頭和焦距,在不同片幅的相機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。比如說在全幅機上,24mm 以下的焦距就普遍被認為是「廣角鏡」;但 24mm 在 APS-C 基本上只是個標準焦距,通常要 10-16mm 這種焦距,在 APS-C 上才能算是「廣角鏡」、才能拍出類似全幅 24mm 以下的寬廣視角。
那麼究竟該怎麼去判斷,每個焦距在 APS-C 的視角,會大概是全畫幅的什麼視角呢?這邊就得介紹「等效焦距」的概念。
等效焦距是什麼?
所謂等效焦距是指:同樣焦距使用在不同片幅的相機上時,其畫面的視角會大概等效於全畫幅相機的哪個焦距。舉上面的表格為例,今天使用 24mm 焦距和 APS-C 相機拍攝時,其畫面視角明顯和全畫幅 24mm 視角不同,反而像是全畫幅 39mm 的視角,因此我們會說 24mm 在 APS-C 相機上的等效焦距為 39mm。
有了等效焦距的概念後,當大家在談論某個焦距時,就能很快把該焦距在 APS-C 或 M43 上的等效焦距給換算出來,如此一來就能大概知道畫面的視角大概長怎麼樣了,因此也有人稱為「等效視角」。
那麼又該如何快速計算等效焦距呢?這就要引入另一個名詞「裁切係數」。所謂裁切係數是個比值,是指全片幅的對角線相比各個片幅的對角線大了幾倍的意思。舉例來說 Canon 系統的 APS-C 裁切係數為 1.6 ;Nikon / Sony 系統的 APS-C 裁切係數為 1.5;而 M43 系統則為 2。很難懂嗎?讓我們用下圖來做舉例吧!(以 Canon 為例)
今天雖然同樣使用 50mm 的鏡頭時,在 Canon APS-C 相機上等效焦距約為 80mm (50mm x1.6),其拍出來的視角就會和全幅相機使用 80mm 鏡頭的時候相同;同樣道理在 Nikon APS-C 相機上,其等效焦距則為 75mm (50mm x1.5);而在 M43 相機上,等效焦距更來到 100mm (50mm x2)。因此這就可以解釋,為何使用同樣的焦距,在全幅上看到的視角就會比較廣,而在 APS-C 和 M43 看起來卻像是 Zoom-in 過的望遠端。
2. 畫質 & 高感光能力
假設今天使用同樣的鏡頭、且相機畫素也在同樣水位 (假設都是 2000 萬畫素左右),那麼擁有越大的感光元件,其畫質 & 高感光度 (高 ISO) 的表現一定會越好。
這是因為在相同畫素的情況下,感光元件的尺寸只要越大,每個畫素的面積就會相對越大,接受光的能力就會越強,因此每個畫素所呈現的品質就會更好,而整張照片的畫質也就因此更好。同樣道理在燈光不足、需要使用高 ISO 時,較大面積的感光元件能接受光的量也比較高,因此能在低光能力下有效擷取光源、大幅度減少雜訊的比例,因此能獲得更佳的畫質。
看到這裡想給大家一個觀念,並非高畫素等於高畫質。影響畫質的因素有很多,包含感光元件、鏡頭、甚至影像處理系統等等。一台擁有 1 億畫素的手機,其畫質並非比 2000 萬畫素的單眼相機來的好,中間還得考慮很多硬體和光學因素,且由於手機的感光元件太小,塞入過多的畫素反而可能導致畫質下降了。
3. 景深
首先開門見山,影響景深的 3 大重要因素:光圈、焦距、拍攝者和被攝物之間的距離。大家可能覺得奇怪,影響景深的因素既然沒有片幅,為什麼會被列於此處?
沒錯,片幅的大小並不會影響景深,今天使用同樣光圈、同樣焦距 (甚至同樣鏡頭)、站在同個位置拍攝時,不論全畫幅、APS-C 或 M43,其拍出來的景深會是一樣的!
那麼為何網路上還是有非常多的討論在說「片幅會影響景深」呢?
這其實是視角所帶來的問題。如同前面段落 (1. 視角) 所述,不同片幅的相機就算使用相同鏡頭和焦距,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。好比說今天 APS-C 相機使用 50mm 來拍攝時,全幅相機則需要使用 80mm 的焦距,才能在同樣站位上獲得相似的構圖,也就是因為使用的焦距較長,拍攝出來的畫面自然就有較淺的景深。
但是… 手機不就是因為感光元件很小,才拍不出淺景深嗎?
可能有人會問:網路上常說『手機感光元件太小,很難拍出淺景深』,而使用手機真的很難拍出淺景深,這又該如何解釋?
我們這邊以 iphone 手機為例,iphone 一般廣角鏡的等效焦距為 26mm,但是大家知道 iphone 的實際焦距是多少嗎?若有去深入查詢的話就會知道,iphone 一般廣角鏡的焦距是 4.25mm。想像一下,假設真的有 4.25mm 焦距的超級廣角鏡頭用在全幅或 APS-C 的單眼上,相信你一定也會覺得相當難拍出淺景深對吧?
所以並非片幅越大景深越淺、片幅會影響景深其實也只是個謬誤,其實背後的主要原因是:為了讓拍攝視角相同,導致使用的焦距不同,因此造成景深有所差異,並非片幅的大小會直接讓景深有所差異。
*若對本文的論點有疑問的話,建議您可以參考冼老師的本篇文章,裡面有用物理和光學的科學導論來闡述景深。
小結
全畫幅、APS-C、M43 簡介 & 優缺點分析
全畫幅簡介
全畫幅相機又稱全片幅、全幅、135片幅或 FF (Full Frame),主要是感光元件大小以 36x24mm 作為規格的相機,而此規格也是底片時代最普及、最常見的規格。而全畫幅相機也是現今主流攝影師的主要工具,除了有較畫質之外,對焦性能、連拍速度等性能一般也都較佳。
這邊另外補充為何全畫幅又稱為 135 片幅呢?其實這只是柯達公司的產品編號而已。在 19-20 世紀攝影行業開發展時,底片格式並無一個特定標準,小至十幾 mm 大至百來 mm,但當時最受市場接受的便是這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 135 規格 (36x24mm),因此市面上其實還曾經有過 101-130 規格的底片,只是後來大部分都停產罷了。
另外或許也有人聽過 135 規格又稱 35mm 底片,到底 36x24mm 的底片為何會被稱為 35mm 底片?這是因為膠捲的底片通常上下還會有方形齒孔 (如下圖所示),因此膠卷底片的寬度實際上是 35mm,所以又被稱為 35mm 底片。
APS-C 簡介
APS-C 的全名為 Advanced Photo System Classic (先進攝影系統 – C型),其感光元件的長寬比和全畫幅相同,都為 3:2 的比例,尺寸大多落於 25.1×16.7mm 附近,但各廠商的實際大小會有些微差異。由於 APS-C 的感光元件尺寸接近全畫幅的一半,因此又有人稱 APS-C 為半幅相機、甚至譏稱為殘幅相機。
《PS》APS-C 面積約為全畫幅的 0.4 倍,因此嚴格說起來,用半幅來形容 APS-C 其實是錯誤的,特此強調
然而 APS-C 相機在畫質、高感光度表現、影像解析度上限或其他性能上都不及全幅相機,為什麼現階段市面上還是有許多的 APS-C 相機呢?
最主要的就是價格 & 重量兩大因素了。
APS-C 因為感光元件較小,其造價的難易度和成本相較於全幅來說低了不少,因此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售價上,對於不少預算不足的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;加上感光元件較小,不但機身體積和重量有效縮小之外,還可以搭配專門給 APS-C 的鏡頭,大幅減少攜帶的不便性。光是這兩大優勢就讓各廠商至今仍緊緊咬住 APS-C 的市場不放。
M43 簡介
M43 全名是 微 4/3 系統 (Micro Four Thirds System,簡稱 MFT,或 M4/3),此規格最初是由 Olympus 和 Panasonic 共同開發的。而 M43 系統和它的前身 4/3 系統,擁有一樣大的感光元件 17.3x13mm,既然這樣兩者之間又有何差異呢?
最主要差異乃是 4/3 系統是使用在「單反相機」;而 M4/3 則是使用在無反光鏡、無五稜鏡的「無反相機」,因此無反相機的始祖,也可以說是創始於 M43 系統的開發。而 2017 年 Olympus 宣布停產 4/3 產品時,是指停產旗下的單眼 4/3 系統,並非無反類的 m43 系統,希望大家看完本篇後能夠釐清 4/3 & M43 之間的差異。
[延伸閱讀]:單眼、微單、類單大比拚 – 1 張表看懂彼此差異
至於 M43 有什麼優點呢?早期無反相機還不流行的時候,M43 的獨特設計帶來許多新穎的概念,比如更輕巧的機身、更短的法蘭距 (可轉接許多老鏡)、機身自帶防震功能等,成功吸引了許多玩家使用。然而在現今「全畫幅無反」百家爭鳴的時代下,M43 許多優點都能在各大相機上看到了,但 M43 最佳的優勢依然是輕巧方便 & 較優惠的價格,對於想要小巧相機且預算不足的人來說,M43 依然還是個值得考慮的選項。
小結 - 優缺點分析
簡介完全畫幅、APS-C、M43 系統後,我們以表格的方式來分析彼此間的優缺點。
*特別強調,每個片幅都會有高端與低端產品,本表格只是提供概念,並非所有全畫幅一定比 APS-C 或 M43 來得更優。
全畫幅 (FF) | APS-C | M43 | |
優點 |
|
|
|
缺點 |
|
|
|
[補充資訊] 淺談其他片幅
中片幅 & 大片幅
雖然說全畫幅和 APS-C 是現今最常見的片幅,但可別誤以為感光元件僅有本篇文章提及的這幾種而已,甚至別被「全」畫幅的名字給欺騙、誤以為全畫幅就是所有片幅中最大尺寸的。
其實全畫幅又有別名「小片幅」,主要乃是為了和「中片幅」和「大片幅」作區別。
其中中片幅 (中畫幅) 的底片規格又稱為 120 規格,在底片時代時和 135 規格同樣都是市面上相當普遍的尺寸。常見的尺寸有 6×4.5cm (俗稱645)、6x6cm、6x7cm、6x8cm 甚至 6x17cm,而現今市面上最多人知道的的中片幅應該是富士 (Fuji) 的 GFX 系列,但還有許多中片幅知名大廠如哈蘇 (Hasselblad)、賓得士 (PENTAX)、Mamiya 等。
至於大片幅尺寸則是來到更誇張的 4×5 吋 (10.16 x 12.7cm)、8×10 吋或更大,基本上市場沒有大片幅的消費型相機,只有特殊商業用途才會使用到。
補充了這麼多,無非就是想讓大家了解片幅的尺寸有很多種,且全畫幅雖是現今相當通用的片幅,但也並非最大的尺寸,相信只要看看下圖就能一目瞭然。
APS-H
或許有些人會在一些較早期的 Canon 相機中看到 APS-H 這種片幅,它是一個介於 FF 和 APS-C 之間的片幅 (30.3×16.6mm 、長寬比 16:9),而它的裁切係數為 1.3 (剛好界在 FF 的 1 和 APS-C 的 1.6 中間)。其實 APS-H 的誕生是一種折衷方案,是由於當初科技的限制、晶片運算能力有限,導致相機無法快速處理全片幅產生的資訊量,因此藉由縮小感光元件尺寸,來提升相機的連拍速度。但由於現今的技術已經可以克服這個問題,所以 APS-H 這個片幅也就不再出現了。
總結
本篇關於全畫幅、APS-C、M43 比較就到這裡結束,為了讓大家再次加深印象,我們將本文的所有重點再次整理於以下表格,希望對剛接觸攝影的新手朋友們有所幫助。若對本文有任何疑問的話,也歡迎隨時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喔!
《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》
全畫幅 | APS-C | M43 | |
視角 | |||
拍攝焦距 | 24mm 焦距拍攝 | 24mm 焦距拍攝 | 24mm 焦距拍攝 |
等效焦距 | 等同於全畫幅 24mm 焦距的視角 | 等同於全畫幅 39mm 焦距的視角 | 等同於全畫幅 48mm 焦距的視角 |
優點 |
|
|
|
缺點 |
|
|
|
片幅比較 |
更多攝影學習主題
正在學攝影嗎?
我們精心整理了一本專門給攝影新手的攝影攻略「攝影小白救星」,內容會教大家輕鬆攻略 7 大風景攝影主題,而目前正在限時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你。如果你有興趣的話,歡迎留下名字和 Email ,我們會將它寄到你的信箱喔~
P.S. 若沒有收到 Email 的話,可能是信件被分類到「促銷內容」了,記得去找找看喔!(又或者你 Email 地址可能填錯囉)
小小修正一下中共專屬的白癡用語:稱「殘幅」可理解是嘲諷沒錯,但稱「半畫幅」就誤解非常大,FF對半切50%後APS-C還嚴重不足面積,一半都不上。既然是台灣學習資源就不建議稱用了
Hello 好
感謝你的留言~ 確實用「半幅」來稱呼 APS-C 並不是很正確,我們文中也都是以 APS-C 來說明
而之所以會特別寫出來,主要也是因為真的聽到很多人在說「半幅」,於是才特別將之寫入文章當中
不過您說的很有道理,我們在文章中會再特別附註說明
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再留言討論阿~
by Tim
謝謝教學,學到很多!
Hello Jming
非常感謝你的留言和支持~
很開心這樣的文章有幫助到你,若還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留言喔!
Thanks,
Tim
你好, 我想問一下那個裁切系數是怎樣計算出來的? 可以詳細講解一下嗎?
謝謝!
Hello Jack
文章中有說明喔! 「裁切係數就是指 “全片幅的對角線,相比於其他片幅的對角線,一共大了幾倍的意思”」
這邊簡單舉例說明:
Canon APS-C 的感光元件尺寸為:22.2×14.8mm 、對角線為 26.7mm
全片幅的感光元件尺寸為:36x24mm 、對角線為 43.3mm
因此裁切係數 = 43.3/26.7 ≒ 1.6
至於Sony的 APS-C 你一樣可以用此方式計算,得出來的數值就會是 ≒ 1.5 喔
以上回覆希望有替你解惑喔~
by Tim
你好 Tim
你文中沒有提到每個感光完件尺寸的對角線之間的比較,我當初以為是每個感光元件的面積之間的比較,
例如 36×24 / 22.2×14.8 = 864/328.56 = 2.629656…..
我就計算不到你的1.6答案是從何而來,所以我才提出這樣的疑問。
先謝謝你的解答。
更正,原來是我沒看清楚,抱歉。
Hello Jack
沒問題的,由於內容比較多,加上沒有特別強調計算上的細節,因此有可能看完會沒有特別注意到
之後會再想想怎麼優化會比較好 😊
也謝謝你的留言~
Tim